电视机价钱何去何从面板周期考验中国显示产业弹性值得一番总结

电视机价钱的变动考验了中国显示产业的灵活性,是否是时候进行一次全面回顾?据梁新清看来,2022年将是中国显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2021年底,他作为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他刚从外地返回,并且即将前往厦门参加一个关于MicroLED技术的研讨会。梁新清最近一直忙于调研国内本土化配套和上下游合作的情况,这也是协会2021年的工作重点。新型显示产业链条复杂,上下游高度依赖,一旦其中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由于疫情和供需不平衡,2021年国内显示产业链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明年(产业链)情况会好一些。”梁新清预测。

面板价格波动周期已在2021年中期结束。这轮景气周期之后,中国企业进一步巩固了液晶面板领域的优势,在OLED小尺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梁新清认为,是时候对我国显示产业近20年的发展进行总结,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主导全球市场波动后,中国企业显得更加自信。在前三季度,七家主要国产显示器件公司累计营收达到了415.87亿美元,其贡献率为39.2%;营业利润达到65.87亿美元,其贡献率为52.6%。

随着全球市场产值和产量双双增长,上一轮景气周期促使国内面板厂投资储备项目,大量释放生产能力;盈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整合加速推进。此后面板价格暴涨再次回落,有业界人士担忧“又被打回原形”,但梁新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这种波动考验了中国显示产业的弹性。”他指出,即便面板价格剧烈波动,也没有看到恐慌的情绪,而是有计划调整,最终市场供需迅速恢复平衡。

梁新清强调,不要轻易跟风判断LCD优势过时:“这不能说明LCD过时,我们要有自己的把握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他的理由包括QD-OLED电视推出后的韩国企业合作效应,以及MiniLED等技术创新迭代带来的积极影响。虽然韩国巨头退出液晶产能,但仍然留意并继续生产LCD电视。而对于OLED大尺寸产品,由于成本较高、投入不足,使得其成熟度还未达到小尺寸水平,因此在短期内难以替代需求庞大的TV市场。

通过集中建设、完善供应链配套以及引入多个海外材料供应商(如美国康宁、德国默克、LG偏光片),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使得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在32英寸TV面的价格仅约43美元(2021年12月),这是过去难以想象到的成就。

然而,对于OLED大尺寸产品而言,由于投资不足与韩国竞争对手相比还有差距,因此目前看来若是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那么更可能是在中小尺寸范围内。此外,随着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如VR/AR设备等应用需求增加,将进一步推动远眼显示技术发展,为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张,要做好协同创新,加强上下游合作,以确保高质量发展。不过根据当前情况,这些措施都已经开始见效,而且未来展望充满希望,所以可以说这个节点非常适合进行总结与规划。

站长统计